我仍在此 Ainda estou aqui (2024)【7.8分】


如果你对真实历史背景下的人性故事感兴趣,那拿下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巴西电影《我仍在此》(Ainda estou aqui)绝对值得一看。
这部由《中央车站》导演沃尔特·塞勒斯执导的作品,是巴西影史首次斩获该奖项的电影,豆瓣8.0分、烂番茄97%的好评度,加上巴西本土票房飙升116%的成绩,足以说明它有多打动人心。
故事扎根在1970年代巴西军政府统治的黑暗时期,那时有数百人被强制失踪,超过两万人遭受政治迫害。
影片从建筑师鲁本斯一家的幸福日常讲起:里约的莱伯伦海滩上,孩子们追逐嬉戏,家庭录像机记录着聚餐的欢笑,相册里塞满了温馨的瞬间,完全是一幅中产家庭的美好画卷。
可这份平静在1971年被彻底打碎,便衣军警以“政治审查”为由闯入家中,把鲁本斯秘密逮捕,随后妻子尤妮丝和次女也被单独监禁。
昏暗的牢房里,尤妮丝遭受着心理折磨,审讯者逼她指控左翼人士,她却始终没低头。
释放后她才从朋友口中得知,丈夫早已被秘密处决,但军政府对此矢口否认,鲁本斯成了“被消失者”。
影片最戳人的,是尤妮丝那种藏在日常里的坚韧。
丈夫失踪后,她辞退女佣、搬家度日,还要应对军警的监视,却对着孩子们说“微笑是抵抗恐惧的武器”。
有次带着孩子去以前常去的冰淇淋店,看着邻桌的完整家庭,她强忍泪水,嘴角颤抖着挤出微笑,那模样比痛哭更让人揪心。
还有场家庭聚会,她明明满心破碎,却得笑着和邻居寒暄,这无声的抵抗比任何呐喊都有力量。
后来她重回校园学法律,成了大学教授,公开讲述军政府的罪行,一坚持就是26年,终于拿到了丈夫的死亡证明。
在记者镜头前,她高举那张冰冷的文件笑得坦然:“这不仅是死亡的证明,更是存在的证明。
” 这个场景看得人鼻子发酸,一纸文件背后,是一个女人半生的坚守。
导演的镜头语言也特别有味道,完全延续了《中央车站》的诗意风格。
影片用暖黄滤镜拍1970年代的幸福时光,阳光洒在海滩上,处处是温暖的生活气息;可鲁本斯被带走后,画面瞬间变成冷蓝灰调,审讯室的昏暗、空荡房屋里的监视痕迹,把独裁统治的窒息感拉满。
而且影片里反复出现的相机和相册特别有深意,一开始拍的是家庭欢乐,后来这些照片成了对抗官方叙事的证据,就像导演说的,“照片是未被权力污染的真相碎片”。
还有老年尤妮丝患了阿尔茨海默症,却在新闻播报迫害名单时,一下就认出了丈夫的名字,这个细节把“记忆”的力量拍得淋漓尽致。
大家对这部片的评价都很实在,优点说得透彻,也不回避可议之处。
有人说它是“年度最有力的历史叙事”,把政治压迫藏在“餐桌沉默、茶碗修补”这些日常细节里,比直接拍血腥暴力更让人震撼,尤妮丝从普通家庭主妇到人权斗士的转变,超越了“苦难母亲”的刻板印象。
豆瓣上有观众提到,影片用1970年、1996年、2014年三个时间点穿插叙事,像在做一场“记忆的考古”,看着尤妮丝用半生对抗遗忘,特别受触动。
不过也有人觉得节奏偏慢,前半段铺垫太长,对不了解巴西军政府历史的观众来说,可能需要花时间进入剧情。
但不管怎么说,这部电影都值得静下心来看看。
它没有靠激烈的冲突博眼球,而是用一个家庭的悲欢,讲透了历史创伤与人性尊严。
尤妮丝的微笑里藏着太多东西:对孩子的保护、对强权的蔑视、对自我的觉醒。
当最后她和家人合照,丈夫的位置虽空着,但孩子们的笑容填满了画面,你会明白:权力能抹杀肉体,却抹不掉记忆里的存在。
如果你喜欢有深度、能引发思考的剧情片,想看看普通人在黑暗时代里如何坚守,《我仍在此》绝对能给你带来长久的震撼。